
致程序员:AI百问百答--极客时间课程推荐/优惠
本站非极客时间官网,与官方无任何关系。我们不提供课程下载或详细内容,仅作为课程分享和推荐平台。我们鼓励大家支持正版,尊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,这样不仅能帮助创作者持续产出优质内容,也能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。请通过官方渠道购买和学习课程,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
课程详情
你将获得:
- 100+ 程序员高频 AI 问题解答;
- 50+ 业内顶尖专家的前沿洞见;
- 12+ 常见 AI 领域深度实践指导;
- 从行业全景到学习指南,助力 AI 职业跃迁。
课程介绍
AI 这个日新日异的领域,可能根本不存在完美解法。这门课更像是一本“求生手册”,记录了极客时间专家团队在 AI 浪潮中的真实探索:有人踩坑,有人破局,有人还在摸索。希望这些经验能帮你缓解一点焦虑,至少让你知道:“哦,原来还可以这么干! ”
那么,这门课可以如何学习呢?
如果你对 AI 技术充满好奇,想了解智能体、多模态、AI 编程等前沿方向的最新进展,可以看第一章。我们会用“人话” 讲清楚这些技术到底能做什么,而不是堆砌晦涩的术语。
如果你正在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,比如纠结“传统机器学习知识还管用吗?”“后端程序员转 AI 会不会太晚?”“面试时怎么解释简历上的 Gap 期?”“企业招聘 AI 人才最看重哪些能力?”“如何在简历中把自己的项目经验表达得更充分?”第二、三、四、五章可能更适合你。这里面没有“你应该如何”的说教,只有一群和你一样的普通人,分享他们如何用 AI “加外挂”的故事。
如果你已经撸起袖子在搞 AI 项目,第六章或许能让你少走弯路。我们收集了企业落地 AI 时的常见问题,以及一些值得“抄作业”的实践案例。
最后想说,AI 技术再厉害,终究是人的工具。这门课的真正价值,不在于教会你多少“黑科技”,而在于让你看到:在这个 AI 疯狂刷存在感的时代,总有一群人不是忙着焦虑“饭碗会不会被抢”,而是偷偷把 AI 当成了自己的“创意外挂”——他们用代码写诗、用数据画画、让算法帮自己打工。这哪是什么颠覆啊,分明就是人类“偷懒”智慧的又一次胜利。
希望这门课能成为你技术工具箱里的一把“瑞士军刀”,未必是最核心的那件,但关键时刻或许能帮你撬开一扇新的大门。
课程目录(更新中)
开篇词
- 开篇词|在AI浪潮中,做个会“偷懒”的聪明人
第一章:AI 行业全景
- Q1|数据底座:如何应对可能的语料库枯竭?
- Q2|企业:何时/如何开始利用AI能力?
- Q3|AI-first视角:AI新范式与产品表达
- Q4|未来:人与AI的关系?
- Q5|洞察:MCP、A2A解决了什么问题?
- Q6|Agent:当前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?
- Q7|通用Agent:未来是否具备存在价值?
- Q8|微调:是否将因技术发展变得鸡肋?
- Q9|RAG是否已接近成熟无更多发展空间?
- Q10|模型架构:多模态理解和生成的区别?
- Q11|多模态:核心技术挑战是什么?
- Q12|前沿探索:多模态领域研究热点有哪些?
- Q13|技术路径:如何快速提升多模态效率?
- Q14|技术、数据、应用:多模态下一阶段突破?
- Q15|DeepSeek R1:多模态模型中Reasoning的重要性如何?
- Q16|无界融合:AI怎样融入日常编程工作流程?
- Q17|能力边界:生产力提升和新的生产关系下的机遇
- Q18|效率:AI辅助编程主要解决哪些痛点?
- Q19|实时推理:这会带来哪些新应用场景?
- Q20|端侧:算力限制是否为落地的关键瓶颈?
- Q21|破局:开源霸权还是闭源终局?
- Q22|关联:大模型发展与RAG技术的关联性?
- Q23|技术出海:“先本土后海外”or“直接全球化”?
- Q24|跨境PFM:哪些技术指标比商业数据更关键?
- Q25|审视:出海前有哪些必做功课?
第二章:AI 工程师相关岗位情况和能力要求
- Q26|市场:哪些类型的公司在招聘AI人才?
- Q27|AI团队:是否需要组建独立AI技术团队?
- Q28|人才画像:AI时代企业对研发人才技能新要求?
- Q29|AI团队:岗位划分以及配合?
- Q30|就业:哪些AI方向人才需求更大?
- Q31|需求:企业对算法人才的要求有?
- Q32|技能:算法工程师能力要求和发展重点?
- Q33|差异:AI工程师与AI研究员区别?
- Q34|转型:后端研发工程师必备AI能力?
- Q35|价值:后端开发经验于AI系统的优势?
- Q36|差别:传统开发 vs AI系统设计
- Q37|技能:后端工程师是否要理解算法细节?
- Q38|深度:后端工程师对AI算法的具体要求
- Q39|架构:架构设计师能力要求的变与不变
- Q40|软件工程:AI会给软件工程体系带来哪些改变?
- Q41|核心差异:AI后端工程师 vs 纯算法工程师
- Q42|潜力:AI算法+后端工程师的应用场景
- Q43|跨界:AI大模型应用项目的产品经理必备能力
第三章:AI 相关学习建议
- Q44|发展:程序员如何规划学习路径?
- Q45|新动态:如何持续跟进AI领域最新技术趋势?
- Q46|技术深化:如何判断哪些内容值得深入学习?
- Q47|学习目标:AI底层原理是否有必要深入学习?
- Q48|个人体系:如何选择AI领域各学派?
- Q49|AI进阶:如何设计学习优先级?
- Q50|NLP:传统的NLP在Agent开发中还有价值吗?
- Q51|技术体系:AI全栈工程师的学习路径
- Q52|学习方法:程序员如何快速转型为AI技术人员?
- Q53|精进:参与AI开源项目对技术成长的价值
- Q54|编程语言:AI领域,Python外谁主沉浮?
- Q55|科研:如何选择Agent相关的研究方向?
第四章:长期规划和职业护城河的构建
- Q56|10X程序员:如何构建“可迁移”的核心竞争力?
- Q57|硬核技能:如何才能避免被AI工具所替代?
- Q58|差异化优势:技术深度如何构建职业护城河?
- Q59|深度积累:如何用AI扩展技术边界?
- Q60|工具效能:软技能对AI发展的重要性?
- Q61|基本功:长期深耕的赛道如何选择?
- Q62|技术广度:通才or专才?
- Q63|方向:AI应用领域创业
第五章:求职与面试
- Q64|面试:大模型相关岗位说明
- Q65|AI领域如何量化评估开源影响力?
- Q66|简历:简历中如何更好地阐述项目经验?
- Q67|自我认知:如何减少“空窗期”带来的影响?
第六章:AI 项目实战经验
- Q68|AI落地:企业如何有效选择合适的场景?
- Q69|AI Agent:AI原生应用和Agent的落地场景
- Q70|AI应用:有哪些AI适合做的业务场景?
- Q71|投资回报:AI模型带来的业务价值
- Q72|选型:如何根据业务评估开源大模型性能?
- Q73|调优:AI调优必备哪些技能?
- Q74|封装:大模型如何API化?
- Q75|自然语言:LLM转DSL
- Q76|安全:商用大模型如何防泄?
- Q77|Text2SQL:发展现状?挑战何在?
- Q78|分析:向量库外挂是否冗余?
作者介绍
推荐





